一個朋友辭職了,“人設”崩塌式的辭職:從做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產(chǎn)品轉行做了音樂培訓。
學市場營銷的他兩年前來到北京,在一家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做產(chǎn)品,做得不錯,工資不菲。但他的”人設“,也就是他在大家的印象中,似乎只會做產(chǎn)品。
他遞交辭職信的時候很”戲劇“,領導問他下一份工作準備去哪,他說,自己辦了個音樂培訓學校,準備教學生彈吉他。
領導的下巴差點沒脫臼,說,你想明白了嗎?這跨界跨的……
他說,想清楚了。
這回換領導沒說話,簽了字。他看到領導的眼神里透著一句話:你會音樂嗎?靠譜不靠譜?。?/p>
有疑惑無可厚非,只是領導不知道的是,他從來北京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自學吉他。每天下班回到家,就自己在房間里打開視頻,跟著電腦學,一學就堅持了兩年多。
這兩年里,他組過樂隊,還參加過比賽,從彈奏一首簡單的樂曲,到能彈奏復雜的歌謠。直到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很愛音樂并且可以通過音樂謀生,于是他跟幾位做教育培訓的老師合作,招了第一期的班,他用業(yè)余時間去授課。第一批學生很喜歡他,還給他介紹了不少生源。
就這樣,他們開了第二期、第三期,直到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沒有坐班的時間了,他決定辭職。
公司的同事說他是個天才,什么都會。而他知道,這世上沒有毫無準備的橫空出世,只有背水一戰(zhàn)的努力,和持之以恒的堅持。
他給我講這個故事時,我正在他的班上學習,我明顯看到了他那種自豪——那種突破了生活枷鎖后的自豪,那種打破“人設”后的自豪,那種逆風不懼的自豪。
他說:誰規(guī)定我不能突破自己,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呢?
這些年火了一個詞,就是“人設”。
所謂“人設”,就像你的標簽、你的面具,有時候,也像你身上的枷鎖。
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:一個男人,在家是父親、是丈夫,在公司是員工、是老板;一個女人,在家是母親、是妻子,在外同樣可以是職場人、是領導……
我們不少人也在微博上、朋友圈里經(jīng)營著自己的“人設”,塑造一種近乎完美的形象。逐漸地,我們似乎開始越來越忘記真正的自己是誰,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誰說學了市場營銷,就不能教音樂;誰說你現(xiàn)在處于這種狀況,未來就沒有改變的可能?我們常常用某些固定思維,去設定我們的一生。卻忘了,人這一生,如果想要過好,終究還是要靠努力和決心,以及敢于改變的勇氣。
我經(jīng)常會鼓勵身邊的人去追尋自己想要的,可很多人覺得,我已經(jīng)是目前這個狀態(tài)了,不可能改變了吧?
可你是否有問過自己,如果你學的是不喜歡的專業(yè),為什么不愿意在課后去自學另一項技能?為什么你明明喜歡那個專業(yè),卻不愿意在課后努力去接觸那個領域?為什么你明明不喜歡現(xiàn)在這份工作,還不用閑暇的時間去了解你喜歡領域的規(guī)則?為什么,為什么???
我們,太容易被這些設定弄得焦頭爛額、困得動彈不得了。
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趣的實驗,當你手上拿著一杯水,接下來你要干嘛?答案很多,有人說喝了,有人說倒了,有人說潑到什么地方去。而真正聰明的人,根本不會管這杯水,他們接下來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跟這杯水無關。
我們經(jīng)常會因為我們擁有的一點東西,而放棄追尋更大的世界。到頭來,反而可能會被牢牢地控制在了舒適區(qū)。
而那些看起來在輕松跨界的人,誰也不知道他們經(jīng)受過多少煎熬、付出過多少努力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需要多少勇氣,才能改變自己不滿意的軌跡,過上想要的生活。
我們總喜歡用一些標簽化的東西去限制人生,因為這樣更容易記住別人,也更容易辨別自己。于是,我們常常在這一個個的標簽中,丟掉了自己,忘記了其實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。
生命的美好,不就是因為,它具備無限的可能嗎?
曾看過這樣一句話,朋友圈的“人設”再完美也只是干癟的標簽,一個真實的自我建立在豐盈生活、真實奮斗的基礎之上。
今天,正好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年輕的一天。那你有沒有想過,未來,你還具備哪些可能?
你還那么年輕,別早早框定了自己的人生。勇敢地去和那個真實的自己見上一面吧。那個自己,或許更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