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庸》第一章
天命之謂性;率性之謂道;修道之謂教。
人的自然稟賦叫做“性”,順著本性行事叫做“道”,按照“道”的原則修養(yǎng)叫做“教”。
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
“道”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,如果可以離開,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(jǐn)慎的,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。
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,越是細(xì)微的地方越是顯著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(jǐn)慎的。
喜、怒、哀、樂之未發(fā),謂之中。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(dá)道也。
喜怒哀樂沒有表現(xiàn)出來的時候,叫做“中”;表現(xiàn)出來以后符合節(jié)度,叫做“和 ”?!爸小保侨巳硕加械谋拘?“和”,是大家遵循的原則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達(dá)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了,萬物便生長繁育了。
《中庸》第二章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;小人反中庸。”
仲尼說:“君子遵循中庸之道為人處世,小人對人對事往往違背中庸的準(zhǔn)則。”
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。小人之反(有書作“小人之反中庸也”,也有書作“小人之中庸也”)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”
“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,是因為君子能隨時根據(jù)不同的情況,恰到好處地把握中正的原則,行事處世有度;小人之所以背離中庸,是因為他們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,主觀武斷,沒有準(zhǔn)則,無所顧忌。”
《中庸》第三章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?!?/strong>
孔子說:“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!很少有人能夠長久的保持這種品質(zhì)!”
《中庸》第四章
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過之;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賢者過之;不肖者不及也?!?/strong>
孔子說:“中庸之道不能施行的原因,我是知道的:聰明的人自以為是,認(rèn)識過了頭;愚蠢的人智力不及,不能理解它。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,我也知道了: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;沒有才能的人根本做不到?!?/p>
“人莫不飲食也。鮮能知味也。”
“就像是人沒有不吃飯的,但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的卻很少?!?/p>
《中庸》第五章
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?!?/strong>
孔子說:“中庸之道恐怕是不能施行了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