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中有境界,詩中有人生。
人生就像一本書,歷來古人已有翻閱,各有參透與領(lǐng)悟,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不少寶藏。
下面這十五首經(jīng)典詩句,講盡了人生道理與真諦,每一句都值得細(xì)細(xì)品味。
1.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——朱熹《觀書有感》(其一)
讀書正像我們的“源頭活水”,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,才能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。
只有思想保持活躍,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,方能才思不斷。
2.山重水復(fù)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——陸游《游山西村》
當(dāng)人們在探討學(xué)問、研究問題時,往往會陷入迷途,頓生茫茫之感。
只要人們正視現(xiàn)實,面對重重艱難險阻,不退縮,不畏懼,勇于開拓,發(fā)奮前進(jìn),那么,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。
3.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。——王安石《登飛來峰》
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,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,應(yīng)該放眼大局和長遠(yuǎn)。
4.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——蘇軾《題西林壁》
由于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,看問題的出發(fā)點不同,或因思維定式的影響,看到的事物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。
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與全貌,我們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限制,擺脫主觀的的偏見,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綜合分析。
5.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——陸游《冬夜讀書示子聿》
讀書人以書為師,可以從書本里得到很多知識和道理,但僅僅通過書本得到的知識,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,無論學(xué)到多少,心里都終會覺得淺薄。
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識,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,實踐出真知。
6.居高聲自遠(yuǎn),非是藉秋風(fēng)。——虞世南《蟬》
一個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,氣質(zhì)自然自內(nèi)而外涌出,好酒不怕巷子深,聲名自然能夠遠(yuǎn)揚(yáng),何須借助他人?
7.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——杜甫《前出塞》
在解決事情上要抓住關(guān)鍵,解決主要矛盾,其他的細(xì)節(jié)便可以迎刃而解。
民間有“打蛇要打七寸”的說法,“蛇有七寸,在頭之下,腹之上,覷得清,擊得重,制其要害之處,得之矣”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8.草螢有耀終非火,荷露雖團(tuán)豈是珠。——白居易《放言》
不要被假象所蒙蔽,而要從本質(zhì)上去看問題,或者說要善于透過現(xiàn)象看出本質(zhì)。
9.沉舟側(cè)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。——劉禹錫《酬樂天揚(yáng)州初逢席上見贈》
不要為一時的困難險阻所嚇倒,損失是常有的,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。
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,勝利總是會和勇敢者同在。
10.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——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
想看的遠(yuǎn),就要站得更高。人的視點越高,視野就越寬廣;隨著視野的轉(zhuǎn)換,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(lǐng)悟。
11.山外青山樓外樓。——林升《題臨安邸》
人外有人,天外天,不要以為自己就是最厲害的那一位,世界那么大,還有比你更厲害的。
12.近水樓臺先得月,向陽花木易逢春。——蘇麟《斷句》
想要得到好處或是要成功,首先得占據(jù)有利位置。
13.草木本無意,榮枯自有時。——孟浩然《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》
世間萬物皆自然,人也是一樣,不要太去在意得失,要順其自然,樂觀面對。
14.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——蘇軾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
生活中總有一些殘缺與遺憾,沒有什么生來就是完美的,也不是什么事都能百分之百的圓滿,世事無常,不要太執(zhí)拗。
15.眾里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——辛棄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
當(dāng)追求自己的真理時,急于求成的焦慮會被放大,會忽略身邊的,也許,靜下心來思忖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真理其實就在眼前。